摘要:这张诞生于本轮疫情之初的红色贴纸,被方松街道的党员志愿者们一直沿用至今。红色党员贴纸应运而生 3月6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方松街道江中公寓实行静态管理。“贴在江中公寓党员志愿者防护服上的红色贴纸,让居民找到了‘主心骨’,封控小区内的居民暖了心、安了心。

    “阿姨,您人往前来一点,头往后仰一点。”日前一个傍晚,在位于泰晤士小镇市政广场上的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兼具核酸采样辅助人员和泰晤士小镇商圈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的姚丽丽正忙着为居民采样。在她的胸前,贴着一张圆形的红色贴纸,上方是耀眼的党旗,下方则醒目地写着“方松党员志愿者,有需要请找我”。这张诞生于本轮疫情之初的红色贴纸,被方松街道的党员志愿者们一直沿用至今。战“疫”的不平凡时光里,方松街道6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在与病毒的较量中,筑起了疫情“防护墙”、打通了群众“办事路”、构建了服务“支撑点”,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红色党员贴纸应运而生
    3月6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方松街道江中公寓实行静态管理。突然出现的疫情,让社区管理措手不及。1410户、4600多名居民的生活遭遇“急刹车”,许多问题很快显现出来:居委会不在小区里,谁来管理;居民急需就医配药,谁来接送;老人独居在家,谁来关爱;大批快递不断涌来,谁来分发……
    “绝不能让群众没有依靠,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就要站得出、顶得上。”方松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吹响了红色集结号。封控在小区的80多名党员闻令而动,很快合兵一处、集结待命。“要亮出身份,让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党员拧成一股绳,让居民更加方便地求助党员。”这张红色党员贴纸由此应运而生。
    小区火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其带领下,党员志愿者们有的协助现场核酸采样,确保检测工作“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是核酸检测“辅助人”;有的负责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帮忙协调就医、买药、天然气充值等,是居民生活的“好帮手”;有的负责在小区内巡逻,劝导制止疫情防控不规范行为,是防控知识“宣讲员”。“贴在江中公寓党员志愿者防护服上的红色贴纸,让居民找到了‘主心骨’,封控小区内的居民暖了心、安了心。”临时党支部书记宁文玲说。
    党员做起患者就医“摆渡人”
    一张张小小的红色贴纸,亮出了一个个党员身份,践行着一份份初心使命,上演了一段段党群情谊。疫情期间,来自黑龙江的刘春江正在上海治病,租住在方松街道久阳文华府邸小区。4月1日,全域静态管理期间,刘春江去市区治病成了难题。无助又急切的他在核酸采样时,看到了张贴在志愿者防护服上的醒目红色党员贴纸,于是上前寻求帮助,党员志愿者当即安抚说:“别担心,我们来想办法。”
    “我对市区的路线比较熟悉,我的车也是沪A牌照,让我去吧。”严峻复杂的防疫形势、经常往返市区、每次治疗过程差不多需要一整天时间……在诸多的困难面前,党员志愿者孙溢毫不犹豫施以援手。4月21日,去中山医院打免疫针;5月16日,去中山医院进行靶向治疗;5月19日,刘春江突然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东方医院治疗;5月30日,接刘春江出院……一趟又一趟,孙溢成为刘春江夫妇前往市区就医的“摆渡人”,风雨无阻。
    党旗红成了群众“定心色”
    鲜艳的党旗红既成了群众的“定心色”,又让党员志愿者们更加珍惜党员的身份。疫情期间,方松街道润峰苑社区累计有500多名党员报到,陆秋凤就是其中一位。
    因为红色党员贴纸数量有限,从第一次做核酸检测开始,陆秋凤只领到了两张。小区的全员核酸筛查,陆秋凤总是从物资准备开始,一直奋战到核酸采样全部结束。完成任务后,每一次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撕下胸口的红色党员贴纸,仔细消毒,然后贴在工作板上,下一轮核酸检测时又重新贴回胸口。就这样,原本一次性的贴纸,她反复用了几十次。其间,大家看到贴纸贴得快没黏性了,劝陆秋凤别贴了。她腼腆又倔强地说:“居民们可以看不到穿着‘大白’的我们,但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党员在身边,需要的时候有依靠。”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5月27日,世纪新城小区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一边是亟待复工复产复学的居民,一边是‘防新增、防扩散、防外溢’的艰巨防疫任务,小区内外的眼光都聚焦到了党员身上。”派驻到世纪新城小区协助居民区开展工作的方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葛虹表示。
    “我是党员我先上”。140多名党员志愿者迅速成立了7个工作组,逐一解决小区当时共性的问题和居民个性的诉求,分发物资、“卡点”巡逻,采用“‘大白’动、居民不动”方式,按片区、挨楼栋进行移动核酸采样;协调教育部门,为相关学生提供“一对一”网课学习指导……
    每一次带头冲锋的身影,都是无声而有力的动员,带动了更多居民参与其中。“有160多名居民志愿者参与到世纪新城疫情防控中来,汇聚了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葛虹表示。